精准着力,强化高校对深度贫困地区帮扶 |
|||
|
|||
宋克慧 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湘西位于武陵山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着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产业薄弱、生产技术低下,文教落后、人口素质不高等短板、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湘西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精准施策、精准施工,使当地经济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教文卫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是制约我省尤其是湘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 怀化学院始终把推动武陵山片区脱贫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科研工作室”“教授工作室”“研培工作室”等搬进农村合作社,帮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使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升: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与通道、芷江、麻阳等地合作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教授科研工作室”在溆浦县农村合作社成功研发并量产了保健饮品,每年给每户社员带来增收近2万元;为沅陵县借母溪打造山水实景剧《狃子花开》,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研习计划,在通道、新晃、芷江等县的少数民族村寨设立教学点,将学员制作出来的侗锦、雕刻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产业。 基于近年来的扶贫实践,建议高校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进一步精准着力,强化对我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 重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最大的优势是教育资源,教育扶贫是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应以整合校友资源支援基础教育、组织师生开展捐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支教、适度扩招贫困地区生源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帮扶力度,不断提高武陵山片区等我省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 重视文化扶贫的引领性作用,坚定困难群众脱贫信心。高校要想办法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推动贫困户实现精神脱贫。应以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为实例,生动有效地宣传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困难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引导他们树立起“脱贫靠自己”主体意识,在贫困地区形成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和文化。 重视产业扶贫的关键性作用,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要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重在精准,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在突出当地特色的同时结合好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发展;二是要制订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细化具体、着眼长远,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三是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信息产业。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贫困地区产业的品牌特色,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重视科技扶贫的方向性作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高校应保持和贫困地区企业的信息畅通,选派专家到企业了解情况、精准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新技术学习与培训;加强与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的合作,利用龙头企业的规模、资金、人员优势,将高校已有科研成果最先向龙头企业转化,提高龙头企业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助力推进贫困地区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通过前沿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重视人才扶贫的保障性作用,培养各方面急需人才。高校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贫困地区干部进行政策宣讲、管理能力的培训,为农村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应坚持选派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或任职,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进行锻炼,争做当地产业发展“领路人”;还应对贫困地区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帮扶,培养当地产业发展的“拓路者”。 (作者系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