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是佛”“常念三宝”“幽兰雅室”……宣纸铺开,笔墨舞动,一幅幅严谨、秀丽、自然、高逸的行书即刻呈现,养眼怡心。
2月28日,本土书法家李其臻以自然随性的书写为开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追逐晋唐,沿袭二王,崇尚民国自由书风,一直在路上。
耳濡目染 倾心书法
李其臻1975年出生于鼎城区丁家港镇,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镇卫生院医生。在这个鲜有艺术氛围熏染的家庭,他是怎样走上书法之道的呢?这或许绕不开一个人,他的外祖父。
李其臻的外祖父是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号称“花儿匠”,是个扎花圈、剪纸的能手,后被招工至云南地质队。外公曾留了一套文房四宝在家中,小小年纪的李其臻颇为好奇,随意把玩,不知有何用。
还在李其臻8岁那年,外祖父回家过年,花了一个月时间精心制作出一个2米高、2层的八角形走马灯,外面贴有八仙过海剪纸,里面点上蜡烛或煤油灯后可以转动行走。为此,他还在神坛前搞了一个拜天地的仪式,并端出文房四宝来,现场书写一个个端正漂亮的毛笔字。这可羡煞了一旁观看的李其臻,从此,他写起字来一笔一划都很认真,力求工整好看。
村里有个老头,一年到头不种田,整日在家里练写赵孟頫行楷。平日里,各家做红白喜事,他被请去写对联、碑文,过年,他忙着写春联卖春联,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李其臻羡慕不已,他花几分钱买来一支毛笔,蘸水在水泥地板上写字,乐此不疲。
读初一时,李其臻偶然在乡镇供销社一位老头那里看到几本书帖,想尽办法与对方套近乎,求得一本黄自元的《楷书九十二法》,如获至宝,一点一划在废旧报纸上临摹,渐有所得。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在长沙就读中专时,李其臻每日课余只好两件事,踢一场足球,写两小时书法。一有时间,他就到省博物馆看展览,进文物商店品文房四宝。
岳麓山上的麓山石碑,是李其臻常去之处,唐代书法家李邕留下来的行书碑文,一次次震撼着他的心,他开始研磨行书,唐代云麾将军的行书也是他心追手摩的经典。
1995年,李其臻被分配至常德轴承厂,下班后时间充裕,他一心练字,渐渐认识了本土书法界的一些名家张弓、周勃、胡安民、欧阳文志等,受到熏染。
2002年,李其臻正式拜欧阳文志为师,每周二晚上到四馨斋练字,风雨无阻,夏天打赤膊,冬天架火盆,坚持到现在。在这里,他极少言语,用心看虚心听,细心领悟老师的心口相授。
老师与一些书法前辈常一起喝酒聊天,尤为崇尚民国时期的自由书风及当时书法名家的艺术修为,点点滴滴影响着李其臻。
“以前写字追求漂亮潇洒,现在思考的是怎样写‘丑’。这个‘丑’并不是所谓的怪丑,而是追求深、拙、老、辣,不脱离规范,艺术表现力丰富。”李其臻说。
书写趣味 崇尚自由
习书之路,永无止境。2013年,李其臻慕名走进长沙张锡良讲习所。这里汇聚了全省书法界精英,彼此切磋交流,砥砺前行。当年,张锡良书法工作室在常德成立,吸纳本土优秀书法青年,李其臻位列其中,多次内外交流让他眼界再次拓展。
身处俗世,难以脱俗。习书路上,常有朝秦暮楚的现象,或迎合现世写些八股之作。张锡良老师鼓励学生,坚守个人书风与对书法的热情,这让李其臻不再迷茫,守住本真。
李其臻一直沿袭二王、赵孟頫、董其昌,张锡良老师告诉他,细腻的东西要写出小趣味,这让他很受用。他渐渐融入自由飘逸的民国书风,让字生动起来,有趣味起来。
李其臻说,字由性情而生,自由书写,趣味无穷。他写字追求放松的状态,将脑子清空,让心松散,心生愉悦,字亦养心。他喜欢欧美乡村音乐,和着音乐节奏,尽情挥洒。
平时,李其臻还喜欢看书、喝茶。两类书是他的最爱,一类是带乡土气息的小说,如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等名家着作,从中可探究人性的质朴。另一类是哲学,他说,哲学讲究正反冲突关系,书法讲究大小、向背、开合、浓淡等,如此看来,二者是相通的。
李其臻说,目前仍在研习谢无量、二王之行书,下一步打算写写篆隶,提升线条质量。性情谦和的他笑称至今还是门外汉,学习无止,笔墨无尽。
|